东方锦鲤—专业高品质锦鲤养殖

首页 > 锦鲤之质地遗传及交配 返回

锦鲤之质地遗传及交配

引言

  天然栖息的真鲤由于突然变异而产出了黑色鲤却具有色彩及斑纹的鲤鱼。几经交配之下,竟产出了外观被认为已有固定的色彩及花样的几种固定种类的鲤鱼,锦鲤之世界于此展开了。

  但是,锦鲤在生物分类学上,只是一种鱼类,无论红白或光模样,均属英文名称“CARP”(鲤),如更郑重其事地说,其学名(种名)即为“eyprinus carpio”,自江户时代(距今约400年前)就在日本新泻地区(山古志村•小千谷等),由农民饲养来看。

  到了明治时代(距今约100年前),有一位秋山吉五郎先生曾以德国种锦鲤与浅黄种交配而产出“秋翠”品种,继秋山先生之后亦积极加上德国血统,所以锦鲤就脱离了真鲤时代,连体形也完全改变了。即使是如此,锦鲤依然是“鲤”,是“CARP”。

  另外,在食用鲤的养殖业界亦经真鲤与德国鲤交配而产出“信州鲤”及“大和锦”等。信州鲤及大和锦究竟与锦鲤具有倚重关联,无法在此举证,但锦鲤与此等信州鲤及大和鲤确有近亲关系。“CARP”一族可以说已形成了广大无边的世界了。

  且说,锦鲤由外观之体形、色彩、花样如何而被分类为100种以上,都是经产出新品种或在改良过程中达成的,其方法大约有下列三种方式可想:

A.利用突然变异
B.不同品种间之交配
C.同一品种间之交配

  当然,使用药品或放射线亦可产生遗传因子的变异,但此种物质上或化学性操作而来的人为的遗传因子的变化,可视之为突然变异之一。下面拟就前述的自然交配予以说明。

利用突然变异

  最初,锦鲤之出现是因突然变异而来的。生物的突然变异,有时会出现优秀的个体,如有出现优秀的突然变异时,就应积极利用该遗传因子的特性,传承给其后代子孙为要。可是什么时候会出现突然变异,却完全无法预测,所以平常就要训练养成观察眼力。无法时常期望变异作为品种改良的手段。

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杂种血统的交配)

  品种改良,一般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以不同品种交配而期望产出具有双方之中间形质的品种,又对某一品种赋予另外一种优秀特性的手法亦属同一道理。例如,以德国种来交配,试行表现优秀的形质就是其一例。且说,现有的品种大半均经由与浅黄施行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而产出极多新品种亦属同一道理。

  在不同品种之间交配时,有时其优秀种鲤仅仅在第一代杂种产出,其后就消失不再见,有时其新的优秀特性会遗传至次一世代以后。如果是以出现一次为心满意足,第一代杂种产出后就消失不再现亦并无不可,可是欲改良品种就必须可遗传至次一世代为要。

  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产出优秀鲤的机率很低,要育成到品种需经年累月,就锦鲤生产经营方面来说,投机性的要素很多,不能将生产之大部分投入此种方法。而且所使用的亲鲤,如何选定亦为一个问题。使用血统明确的亲鲤,确定欲产出的目标品种,然后选取亲鲤施行交配,否则优良品种就只期望突然变异一样的机率出现而已。非仅斑纹方面,连发育成长快慢、抗病力强、容易近人等一切观点,都予以利用来改良锦鲤体质为要。

同一品种之间的交配

  在同一品种之间,使用优秀的亲鲤交配以产出锦鲤时,其目的大约如次:

(1)欲产出更加优秀的锦鲤。
   追求具有特优形质可能产出某一特定品种之极品鲤,将其形质代代传承给子孙,不在乎数量,产出数少亦无妨。

(2)欲产出能产生好体型之多产品种
   追求具有更好形质的好体型锦鲤,并提高其产出率同时又要使产出率固定,这正是生产业者要稳定其经营最重要的一环,并不是业余人员可企求的课题。

(3)欲矫正血统。
   以血统明确的红白为例,现有品种之中的某一血统,由于杂交而血统已紊乱了,纯种的红白已不可能由外表鉴识了。矫正血统一事,在品种改良上是非常重要的。以同一品种之间的交配来施行品种改良,有上述三个目的,如果这三个目的能同时达成是最为理想。

  在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问题之关键在乎亲鲤的形质,但在遗传学研究上所必需的就是纯种血统之探究。亦即一方面施行多数同一品种之间的交配,一方面选取而饲养杂质较少的交配群。如此,或许血统就能逐渐矫正?使用现成的优良亲鲤或选出来培养为亲鲤,孰适宜?
同一品种之间的交配,实务上有下述二种手法。

(1)将现一的优良亲鲤引入使用。
(2)选出来培养为亲鲤。

  将现有的优良亲鲤引入时,其捷径是利用血统明确而能产出优良仔鲤的亲鲤,但此种亲鲤为数甚少,而且优秀的亲鲤是非常昂贵,为业余养鲤人士望尘莫及。所以可采取血统纯正的亲鲤产出的仔鲤,选出来培养的方式。此种仔鲤能入手,应立即采用。可是培养长大后作为亲鲤时,其原亲鲤形质能否遗传,必须经实地试行方可判知。选出来培养为亲鲤的方式是筛选淘汰孙鲤,轻松地产出优良锦鲤的方法。虽然需要经年累月,通常是最容易着手实施。

  总而言之,要研究判断目前自己所饲养的亲鲤之遗传质地,自其中产出优良锦鲤,此一选出来培养的方式可能是最适合于业余养鲤人员。

 

,

,

,
显示全部内容